面粉企業虧損,原因是麩子降價,真的假的?
《食品安全》記者李俊就面粉企業如何做大做強,采訪了福來品牌營銷咨詢機構董事長、中國人民大學品牌農業課題組組長婁向鵬先生。婁向鵬說,大企業要做行業大整合,提高行業集中度,在大宗品種上提高品質,把小企業擠掉。小企業只能走差異化創新之路!
經濟下行,大家都不賺錢,面粉企業大面積虧損。有一個老板告訴我,說本來指望麩子賣掉后能夠持平,結果麩子降價了,他就虧損了。
這完全不是問題的關鍵和解決問題的突破口,企業家們一定要從行業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。
面粉行業的市場集中度太低,大型面粉生產企業要加快整合行業,大的要再大!今天的五得利,也許就會像當年的蒙牛、伊利一樣,收購一部分企業,擠壓另一部分企業,這是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出現的集中過程,龍頭企業應該承擔起這個職責,也是巨大的市場機會!
目前面粉加工行業,大企業不主導,小企業能搗亂。所以到了需要改變的時候了。
中小企業怎么辦?必須走差異化和聚焦的路。
全行業面臨不賺錢,一個絕對性的因素就是同質化!(什么麩子忽然降價了,這不是本質)。技術一樣,產品一樣,營銷模式一樣,這錢怎么賺?只能拼價格。中小企業想走總成本領先的路子又行不通,沒有規模,跟大企業沒法比,你的成本一定不會最低。所以,中小企業只有走差異化和聚焦的路子。
首先,在專粉專用上下功夫。
我國目前在面粉的細分上還是太粗放,在專粉專用市場下功夫還有機會。中小企業要在原料的選擇、技術的創新上多多地下功夫,主動為食品加工企業研制專用面粉。要舍得下功夫推動行業進步與升級,而不是被動地下游廠商要什么,自己才生產什么。
其次,在健康概念和產品內涵上下功夫。
現在人們吃得少了,所以才更加注重吃得好。富硒面、墨魚汁面及小品牌蕎麥面、青稞面、馬鈴薯掛面等有健康概念的產品市場越來越大。
推廣有健康概念的產品時,有健康概念就足夠了,不要過分地功效化,那樣會適得其反。
最后,在產業鏈上延伸上下功夫,尋找高價值環節。
比方面粉加工企業轉型為親自出品即食食品和包裝食品。這不僅需要創新,因為在即食食品和包裝食品領域同樣存在著競爭,甚至是更激烈的競爭,所以需要足夠的技術、資金和團隊儲備。在我看來,這個門檻是最高的,對于面企來說,這是一個全新的行業,面對的是嶄新、陌生的渠道。機遇與挑戰并存,希望與困難同在。希望在哪里?在產業鏈多環節把控上,同時占據高價值的環節!
中小企業在產品上要有特色,也就是要差異化。在經營和市場推廣時,資源要聚焦,要集中力量干一件事。
包括產品定位、渠道操作等每個方面。定位于某一人群,為其量身定做式的研發產品,繼而打通渠道。
我想告誡大家的是,千萬不要上來就鋪大攤子,這樣很容易半途而廢,鋪的太大,渠道和時間成本都太過高昂,所以就要像中國共產黨當年發展井岡山根據地一樣,一步一個腳印,慢慢找感覺。
福建一些休閑食品生產廠家是我們學習的榜樣,包括盼盼、達利園在內,這些廠家雖然并沒有原料資源的優勢,但他們就從消費市場出發,敢于投入,大膽創新,引入改良法式小面包、瑞士卷等產品,堅定地做市場投入,不斷推動著市場升級。產品市場成功了,也成就了一批福建食品企業群。